公司新闻
遥感技术的展望(遥感发展趋势与展望)
发表日期:2024-08-14

基于遥感资料的地质理论创新———“地球的圆涌结构与深源高能强爆热...

作为一种强热动力地质事件、地质体,“圆涌地质构造”这一新术语,能较好地体现地球构造动力学的理念,从而探讨解决有关地球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球灾异等问题,促进地球科学理论创新,为发展现代实用地质学服务。

地球各圈层就在这强大的热动力链统一支配下,演变着既复杂多样又相互关联的各种运动,构成广义的地质环境。除了地球内部的动力源外,太阳活动也是重要的热动力源,特别在气象环境和地球物理环境中表现更为显著。所以,很多灾害与太阳热动力潮有密切关系。

这一结果,大大超出了常规地质学的预料,从而不得不以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已往的地球地质构造结论,引发了“地球的圆涌结构与深源强热动力学”理论推断。1978年作者正式提出这一新地质构造理论,编印了地质遥感培训班教材讲议(参见下边的缩印书迹),开始了地球圆环形构造的研究探索。

国际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工作展望

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的活动频繁且多样,其中包括1998年的七场专题讨论会,其中部分议题将特别讨论外空委员会。学会计划以讲习班和展览会形式参与联合国探索会议,而代表大会将于2000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卫星图像传感器的革新趋势将持续,环境研究利用各种传感器数据进行监测。

国际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在1996年至2000年间设立了一系列技术工作组,这些工作组源自七个技术委员会的44个工作组,于1997年1月正式确认并记录在《学会组织和方案卷》及学会网站上。

技术工作组为1996年-2000年时期最后确定的技术工作组 1996-2000年时期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七个技术委员会的44个工作组于1997年1月最后确定,并刊登在《学会组织和方案卷》(银皮收)中,另外还登录在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的网址主页上。这些工作组将以1996年代表大会上公布的各委员会的工作为基础。

冰冻圈遥感:助力“三极”大科学计划

遥感平台以卫星为主,航空和地基遥感也是冰冻圈遥感的重要实验手段,近年来兴起的无人机遥感更是丰富了冰冻圈遥感手段。 冰冻圈遥感学作为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科与冰冻圈科学体系中其他分支(如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气候学)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但也自成体系。

其中,在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6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6项,中科院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1551项,其他国家部委科技项目782项,各类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8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38项等。

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年以冰川冻土研究领域为主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在兰州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领导进行人工降水、人工消雹和融冰化雪等试验研究,并负责管理兰州观象台业务。

中国的遥感技术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

海洋三号卫星是中国在SAR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具备多达十多种观测模式,工作模式灵活多样,其分辨率高达3米,观测幅宽达到5至650公里,成为中国利用SAR技术获取空间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之一。

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

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考古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考古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珠江口发现明代沉船,并在海域调查中揭示出大量沉船。例如,在长江口地区,发现了500多艘不同历史时期的沉船。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探、地形绘制和灾害预报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发射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发射的第二颗卫星,集中代表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初期水平。接着我国航天工作者就开始向更高目标前进,研制比第二颗卫星重10倍、技术更复杂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及其大型运载火箭。

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在农牧业中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监测,提高作物产量。在地图制作方面,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加精确的地理信息,如山脉、河流、道路、建筑物等,提高了地图的精度和可用性。总结 总之,我国遥感技术在技术发展、政策引导和应用推广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京ICP备19006272号. 云开·体育全站apply(kaiyun)(中国)官方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